10月30日,A股市场五家上市险企三季报披露收官,上半年稍有回温的保险市场在三季度再度陷入困境。
数据显示,五大上市险企净利同比普跌,除中国太保实现归母净利润53.82亿元,同比微降0.5%之外,其余四家险企净利下滑幅度均超过30%,两家险企净利降幅超过50%。
其中,中国太保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3.82亿元,同比降低0.5%;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236.33亿元,同比降低31.2%;中国人保实现归母净利润38.91亿元,同比降低36.6%;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14.08亿元,同比降低51.2%;中国人寿则实现归母净利润75.27亿元,同比下降54.5%,降幅位列五大险企之首。
除此之外,财经网金融注意到,在10月份完成三季度偿付能力披露的177家保险公司中,共有68家险企净利润呈亏损状态,亏损金额共计49.66亿元。
头部险企净利下滑,中小险企集中亏损,三季度保险市场缘何失利?
财经网金融梳理五大险企三季报发现,三季度保险公司净利下滑主要受负债端拖累。准备金增提、新单增速下滑、车险保费承压等因素综合导致了保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以致净利下滑。
国盛证券指出,保险行业的“拐点”仍未到来,“预计质态改善仍需要时间。两个潜在拐点机会,一为明年2、3月,关键是能否在今年重疾炒停以及险种结构均衡的基础上实现新单的转正;二为明年的6、7月,关键在代理人基数缺口影响减弱的情况下各险企能否取得新单的普遍正增长。”
代理人“清虚”深化 新单难销售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险企保费增速总体平稳,略有下滑,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前三季度总保费增速分别为-5.6%、+1.8%、-0.3%、+1.6%,及-5.1%。
但从三季度单季数据来看,各大险企新单销售均不及预期:其中,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9.6%,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7.8%,新华保险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2.2%,中国太保个险新单保费同比下降40.6%。
国盛证券指出,上市险企新单增速下滑、新业务价值承压或与销售端寿险行业代理人人力压实力度加强有关。
近年来,挤干水分、将曾经虚增虚挂的不合格人力排除出行业的代理人“清虚”一事始终是寿险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今年上半年,寿险业传统营销体制遭遇瓶颈的境况下,各上市险企主动清虚,代理人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下滑。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平洋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个险渠道代理人较2020年末分别减少22.8万人、14.6万人、10.8万人、16.5万人、16.5万人,共计81.2万人。
从三季度完成代理人数量披露的中国平安及中国人寿两家公司情况来看,代理人“清虚”改革持续深化:截至9月30日中国人寿的总销售人力达105.2万人,较2020年年末的145.8万人减少了40.6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98万人,同比下降38%;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70.62万人,较 2020年年末的102.38万减少31.76万人,下降31%。
代理人“清虚”同时,险企不可避免地面临人力脱落所带来的销售压力。三季报中,中国太保称前期新单增长承压,中国平安也坦言代理人数量下滑对新业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清虚”改革进程中,如何“补实”是关键。
在半年报中,上市险企纷纷表示将通过细化层级、科技赋能、激活产能、优化佣金结构等方式提升代理人综合素养及留存率,实现销售人力的升级。
其中,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在公开答记者问时表示,上半年,公司将推动代理人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和城市化转变。此外,以短期健康险的续转保为契机,提升销售队伍的活动率。针对新人开单难的问题,除了加强培训等措施外,还专门针对新人设计专属产品,使其更容易开单,对客户提供新型服务。
中国人寿则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将坚持提质稳量的队伍发展策略,压实队伍规模;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以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研发推广个险队伍常态运作4.0体系,持续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深度转型。
国盛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目前寿险行业代理人加速压实,虽代理人脱落态势延续,但各家险企正在完善或制定代理人培训体系,实现质态升级。未来代理人基数缺口影响减弱的情况下各险企有望取得新单的普遍正增长,拐点或出现在明年6月至7月。
增提准备金 企业净利下滑明显
屋漏偏逢连夜雨,财经网金融发现,寿险业在新单销售承压的同时还面临着准备金普遍上调的压力。
公开信息显示,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三家险企均作出会计估计变更说明,表示公司9月30日对折现率、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退保率、费用及保单红利等精算假设进行了更适应行业运行现状的调整。
财经网金融发现,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在三季度分别根据会计估计变更增提责任准备金231.18亿元、79.81亿元、88.47亿元,也就是说,三家上市险企共因增提准备金一事减少税前利润399.45亿元。
新华保险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因执行中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规定所涉及的各项保险合同准备金等保单相关负债会计估计变更,增加寿险责任准备金24.67亿元,增加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63.8亿元,减少2021年前三季度税前利润合计88.47亿元。
中国人寿则公告称,公司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费用假设、退保率、保单红利假设等精算假设,用以计量资产负债表日的各项保险合同准备金。上述假设变更增加2021年9月30日寿险责任准备金204.44亿元,增加2021年9月30日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26.74亿元,合计减少截至2021年9月30日9个月期间税前利润231.18亿元。
除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外,中国平安及中国人保也在三季报中提及了准备金相关事项:其中,中国平安上半年合计对华夏幸福减值359亿元,全年预计将依据偿债方案及实际经营情况,考虑增提或转回拨备;中国人保则在三季度分别增提寿险及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27.49亿元及0.25亿元,直接导致其净利负增长。
车险保费承压 非车险业务增速向好
寿险保费承压的同时,上市险企的财险业务也面临挑战。
车险综改一周年后,“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让利”消费者的同时,财险公司企业内部也面临保费收入减少、赔付率上升等压力。
数据显示,综改背景下,车险件均保费下降、保险责任显著提升,件均保费的下降,险企前三季度车险保费增速普遍为负:其中人保财险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8.2%、平安财险为-7.9%,太保财险为-8.0%,较上半年车险保费增速-7.8%、-6.9%,及-6.9%再度下滑。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车险保费增速下滑已临近“拐点”,预计增速下滑趋势将随车险综改影响进一步减弱,基数效应显现后车险保费增速将有望回暖。
相较收入承压的车险,财经网金融发现,前三季度中,非车险始终保持相对的高增长态势,但在总保费中占比略有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保财、平安财及太保财非车险业务占比分别为 47.1%、32.0%及44.1%,但较2021年上半年分别减少5%、1.2%及1.2%;同时,人保财、平安财及太保财非车险业务保费分别为1627.96亿元、638.75亿元、524.72亿元,同比增长12.4%、减少11.8%、增长21.4%,其中平安财险主要受保证保险规模压缩影响,对保费造成一定拖累。
此前,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曾公开表示,对财险行业而言,车险综改阶段性影响将逐步减弱直至被消化,预计市场保费同比下降的趋势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扭转。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