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期货上市初期,聚酯相关产业的快速扩张催生了大量的风险管理需求。PTA期货的价格发现及套期保值功能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并在国内国际贸易中得以广泛运用。在此过程中,PTA行业定价模式逐渐由贸易谈判定价演变为利用期货交易定价。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供应商结报价为主(2007年以前)
供应商结报价模式,是指买卖双方在年初签订年度合同,以确定未来一年的供货数量和价格优惠条件。交易结算按月进行。供应商于月初出台挂牌价,买方按挂牌价预付货款并进行交易;月底供应商报最终结算价,多退少补。该定价模式主要是由当时的产业发展格局决定的。发展初期,我国PTA整体供不应求,进口依存度多年维持在50%以上。2005年,市场供应主要来自进口、中石化、民营企业和中石油,占比分别为53%、22%、22%和3%。凭借着市场份额优势,中石化成为当期国内行业定价的风向标,进而形成了当期大厂主导的供应商结报价模式。
2005年以来,行业发展呈“国退民进”态势。国企专注于向PTA上游领域发展,而逸盛石化、华联三鑫等民营聚酯化纤企业纷纷向PTA领域投资布局。随着市场主体结构发生变化,部分企业如恒力、BP等开始自主报价,形成了部分结报价和部分现货均价结合的定价交易方式。但该价格仍是以中石化结报价为基础,行业主流贸易结报价方式不变。
2
定价模式趋向多元化、市场化(2007—2013年)
2006年12月,PTA期货上市交易。上市初期,我国PTA产业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生产利润较为可观,市场定价仍以供应商结报价为主。
2011年起,行业利润再度扩大,带动产能高速扩张;从2010年末的1612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4692万吨,5年间增幅达191%。由于产能集中释放大于需求增长,下游聚酯企业适度减少合同订货量、增加现货采购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卖方的话语权。PTA大型生产企业开始调整定价模式,由传统的参考月均结报价调整为“现货均价+动态调整值
该动态调整值为折扣、运费、承兑贴息等费用之和。”和“生产成本价+固定值”,后又调整为“月均价+动态调整值”模式。其中,月均价由CCF(中国化纤信息网)、CCFEI(中纤网)、ICIS(安迅思)三网现货日均价推算而得。
在当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现货价格持续走低,而期货价格作为汇集各方信息的交易价格可以有效反映市场供需情况。2013年,期现价格相关系数高达096。PTA产业企业开始积极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采用期货价格进行贸易定价。
3
期货价格成为定价核心(2014—2018年)
随着PTA期货市场功能持续发挥,生产商、贸易商和聚酯工厂开始广泛参考期货价格制定经营策略,开展基差交易等。就卖方而言,基差点价可以帮助其锁定加工利润,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合理安排加工销售进度;对于买方而言,基差点价则有助于安排原料采购,优化库存管理,在保障连续生产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期货价格成为PTA贸易定价的核心。2015年初,PTA大型生产企业开始每日公布现货主港自提价,放弃沿用已久的月度结算报价。主港自提价是根据国内外现货市场每天成交情况、库存情况以及PTA期货价格波动进行逐日调整得出的,与期货价格的相关性高达88%。此外,长约货开始以“月均价+折扣”结算,其中,月均价是以日均价(期货价格+升贴水)为基础。因此,期货价格实际上也已成为长约货结算定价的重要因素。
4
期货价格纳入长约合同和国际报价体系(2018年至今)
从2018年起,PTA期货价格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PTA现货市场供应分为两部分:80%及以上的为长约货,由生产企业与客户签订年度长约合同;其余部分为现货流通货,作为长约货的补充。一方面,据行业内最大的现货撮合商杭州忠朴统计,PTA95%以上的现货贸易量是按照“期货价格+升贴水”方式定价的;产业企业普遍参考期货价格进行定价。另一方面,长约货开始采用基差合约交易。2021年,逸盛石化发布的年度合约中提供了点价这一附加选择。月度结算时,当月30%的合约量由客户自主选择是否点价,给予客户充分的锁价空间,以保障客户稳定的原料供应。点价部分签订现货采购合同,不享受折扣与区域升贴水的补贴政策。点价基差以CCF当日公布的华东主要港口市场价格为依据。此外,PTA期货价格逐渐纳入国际报价体系,成为上游PX、下游聚酯产品国际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