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过去十年中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成就。
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司司长郑健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十年来,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已达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和10年前.7倍和3.7倍,水库总容9035亿立方米,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倍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郑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综合三维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优化,加快战略骨干渠道建设,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从规模上看,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250条,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1万吨及以上泊位2659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个。
覆盖范围方面,高速铁路覆盖人口100万以上城市95%以上,高速公路覆盖人口20万以上城市98%以上,民用运输机场覆盖地级市92%左右。合格的村庄可以通过硬化道路和直接邮件。
在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沿海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营,中西部铁路运营里程达到全国60%;西藏墨脱公路的通车标志着我国县县公路的实现。
此外,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新疆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沿江高速铁路重点路段等重大项目。
郑健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完善,有力支持新发展模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城镇化战略的建设。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采用“十四五”实施现代综合交通通体系发展规划》为出发点,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其中,以网络、网络、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综合三维交通网络,加强支持和指导,提高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准确弥补薄弱环节,加强整合。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指出,近十年来,我国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升级、布局和优化加快,有效支持了新技术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从网络设施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计算能力设施来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框架,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加快,8个国家计算能力枢纽节点开始建设。从空间设施的角度来看,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北斗导航定位三个系统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已初步完成,具有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智能设施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例如,随着立体智能交通系统的加快建设,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新的交通形式不断涌现,90%以上的机场实现“无纸化”旅行方便;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创新基础设施也在加快优化。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多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0多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多个,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优化投资结构创造优质供给的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志华说,“十四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改善。
张志华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投资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开发金融工具等,加强对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热情,加强总体规划,弥补薄弱环节,加强促进建设,支持新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文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24.7亿千瓦,超过24.7亿千瓦,G7国家装机总规模;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26万公里,建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输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和西电东输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和00倍.5倍,1.6倍。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2.4%左右的增长支撑着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加快绿色转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超过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近三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总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世界最大的充电网络;加氢站270多个,约占世界总数的40%,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
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包容性。例如,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发布了4300多亿元的农业网络改造投资,实施了无电区电力建设项目和农业网络改造升级。大型电网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农村电力供应,农业网络供电可靠性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每个人都有电力供应。
此外,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加快,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随着智能煤矿建设的加快,800多个智能采矿工作面已经建成;个5已建成G+智能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多个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迅速,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宋文表示,目前和未来将加强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原则上可再生能源输电比例不低于50%;推进一批重大水电核电工程建设。2025年,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元.约7亿千瓦。同时,进一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改造、供热改造,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一体化发展,鼓励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向电网供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
在加强能源安全供应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提高网络间电力互助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到21万公里左右;同时,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将建设,巩固煤炭、煤炭、电力保障基础。
宋雯指出,目前发改委、能源局正在加快发改委工作“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多“十三五”增长20%以上。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