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动能的转变,大量的新职业蓬勃发展。然而,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低于行业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情况。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从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缓解“人才之渴”。
“公司正处于扩张阶段,设备到位,好的工匠却难求。”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芯片测试设备制造商,对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很大。让培训总监黄凯然感到无奈的是,虽然月薪超过1万元,但这种新工作仍面临“用工难”的尴尬。“以芯片测试应用和成品测试两个岗位为例,目前在岗40人,缺口150人。”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动能转换,一大批新职业蓬勃发展,并陆续获得“身份证”。作为新时代的工业工人,农民工也成为了新工种的从业者。但目前受多种因素限制,新工种人才增速明显低于行业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用软件勾勒电路图,在微米级元件上精心雕琢,对成品的优良率吝啬……芯片的层层转换蕴含着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去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立了这一工种“新职业”。黄凯然回忆说,自2017年以来,芯片行业的人气急剧上升,集成电路领域“用工难”开始凸显。“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测试,上下游企业都在招兵买马。”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到2023年左右,全行业人才需求76.65万,人才缺口约22万。“薪水也一路上涨。以华东地区为例,新手工程师的工资在1万~11万.5万元,熟练工可达5万元以上。”黄楷然透露。
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今年的“抢人大战”陕西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提高了实习工资的40%,并提供了员工宿舍等福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亚利告诉记者:“目前很难招到熟练工,新人进来,至少培训两三年才能挑大梁。”
如今,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食品化工等制造业。数据显示,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将达到180万台。
“在传统的单机生产模式下,机床需要操作员。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后,一个人可以通过控制工业机器人来管理十几台机床。”鲁亚利说,技术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只要他们能组装工件,他们就可以工作。现在他们不仅要掌握信息和工业控制知识,还要使用自动编程软件和模拟软件。“劳动力减少了,但招人难度更大。”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婷表示,在今年公布的新职业分类仪式上,出现了一批新的制造业职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强劲需求。然而,在激光设备安装调试、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等诸多职业领域,人才短缺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王婷认为,新工种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产学两张皮,高校人才培养远离市场,结构矛盾突出。例如,黄凯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但直到2020年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一些本科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不是微电子专业。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寇旭峰表示,最新的集成电路工艺已经达到3到5纳米,教材中的一些晶体管仍然是微米(1微米)=1000纳米),滞后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设备昂贵,高校难以提供1:1还原的培训环境,教学更倾向于理论。一方面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另一方面对行业认知有偏差。”黄楷然说。
职业之“新”另一个问题是技能型人才发展渠道不畅。王霆表示,虽然有很多职业,但有很多职业。“身份证”但在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方面,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研究,行业尚未达成共识,更不用说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了。
福州高一集团党委书记王金生告诉记者,在光学行业,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等新工种尚未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如果有技能标准,可以建立薪酬体系和晋升路径,大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有利于企业留住新工匠。”
记者发现,在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新工匠正在离开制造业。
“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噪音中工作,手上沾满了头皮屑和机油,加工车间的地面上浮着一层铁泡沫,一步一步地吸一口。”鲁亚利坦言,车间工作环境较差,同等收入下,部分工人宁愿送外卖:“由于对学习能力的高要求,年轻人更能胜任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操作岗位。有时他们刚刚被训练独立工作,但他们辞职了。”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新工匠不再迷茫。”王婷认为,一方面,政府加强宣传科普,促进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学生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新职业技能标准的发布需要加快,为企业和高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
王婷还表示,从短期来看,企业可以通过短期内企业“周日工程师”灵活引进新工匠,充分共享人力资源,缓解现阶段“用工荒”。从长远来看,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岗位操作说明书。
为了让集成电路人才更有方向感和归属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从“助理工程师”到“专家”黄凯然告诉记者,公司对应届毕业生有3-5年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形成了技术和管理的双向发展渠道。
近两年来,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据鲁亚利介绍,该企业已与20多所职业院校达成深入合作。其中,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一所公司。“订单班”在宝鸡技师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人才培训前,定制培训计划,提供实习培训场所,预计学生毕业后直接值班。
黄楷然建议克服“产学脱节”职业院校要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不仅要派教师深入企业参观人才需求,合作开展科研课题,还要邀请企业工程师上课,为学生带来前沿项目经验。
近日,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改善车间工作环境。鲁亚利如数家珍:“改进厂内设施设备,更新装配加工工具,增加电子测量设备……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的同时,企业也要改善软硬件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