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3日,位于上海外滩的威斯汀酒店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
在此,普华永道受杭州委托,向上海外国总领事和商务参赞。来自杭州的跨国公司代表、党政要员、100多家民营企业代表作了专题分析报告。
普华永道在报告中指出,当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正在兴起第三波浪潮。在此之前,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抓住了第一波浪潮;第二波投资浪潮使江苏南部城市迅速崛起。今天的第三波浪潮,浙江和杭州应该能够找到机会。
近20年前看似普通的杭州投资说明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杭州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杭州投资理念和模式的早期探索,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风格的生动注脚。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杭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承担了杭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责任,是杭州出口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核心地位,也是杭州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
本次讲座结束后,为抓住时代洪流下的产业投资机遇,杭州先后推动滨江、大江东、城西等地的产业平台“沧海桑田”转型为今天的产业集聚区。
回顾过去30年,杭州的城市和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GDP从1993年的424.7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8109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八位。这背后,杭州不仅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时代红利,还应该有招商引资“生命线”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30年里,杭州投资的核心背景大致经历了1.0版的简单土地和税收;2.0版的人才、政策和服务;然后升级到3.0版的产业规划前瞻性、市场化、产业培育生态。
在几乎每一个招商版本迭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杭州产业发展背景的时代变迁。现在杭州提出了杭州的建议。“五大产业生态系统”,在产业发展中“链”向“圈”新时期杭州的招商引资也正式进入4.0时期。
198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开发区很有希望”以及1991年的启发,“抓紧浦东开发开放”1993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经济开发区在原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江北下沙区块正式成立。
杭州经济开发区比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开发区晚了8年。此后,1993年至1999年,全国只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少数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
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从一开始,杭州经济开发区就围绕着它“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通过滚动开发,三条核心主线抓住了引进外资扩大开放的机遇。
1993年4月28日,杭州经济开发区迎来第一家投资企业华银进驻下沙投产,主要生产无纺布。1996年,“名气够大”摩托罗拉来到下沙建厂,摩托罗拉的到来实现了下沙一号街广场附近的投资地位。它曾被称为杭州经济开发区“黄金十字路口”当时下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投资“最好的招牌”。
杭州经济开发区从市政府只能支持一条水管和一条公路的条件出发,但并不耽误开发区的投资成果。仅1992年经济开发区建设筹备工作时,就实施了22个外商投资项目。到1994年,华银等首批项目投产。杭州经济开发区的投资引入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功吸引了日本松下、英国联合饼干、美国视力健康、玫琳凯等国际企业,以及康师傅、娃哈哈、中策橡胶、华春化纤等企业。
从那时起,杭州逐渐摆脱了以张小泉剪刀、王星记风扇、都锦生丝绸等产品为代表的纺织业和旅游城市的刻板印象。
原杭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北方总公司党委书记张宝灿认为,1993年至2002年成立是杭州经济开发区首次创业。此时,开发区主要建设“下沙工业城”为目标,通过筑巢引凤,逐步将农田发展成外向型工业园区。
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杭州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7000万元,1995年达到3亿元,1998年开始突破1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当时,杭州经济开发区是杭州招商引资的核心平台,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全市乃至全省工业产值的主要增长力量。最高时,杭州经济开发区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5%。
与此同时,随着杭州经济开发区在外商投资领域的巨大计划,杭州也在加快内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此期间,通过一系列市场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民营经济作为杭州经济底盘的作用,也成为后期促进城市能源水平和产业飞跃和实践“以民引外”投资理念的重要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试验田”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迎来了其探索发展期。
杭州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从浙江大学旁的杭州文化教育区开始,肩负着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之路。当时,恒生电子、新雅达、东方通信、浙江大学中央控制等一批知名软件信息技术企业诞生在这个摇篮里。
到目前为止,杭州的投资理念和模式,注重产业链吸引,强调人才培养的平行投资背景和特点,逐渐开始萌芽和发展。
“我们注重招好商、招名牌,也注重产业链的形成。”前杭州市副市长、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张明光回忆说,当时杭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开始显示出招商引资的核心思路。在大项目的带动下,扩大产业集群,拓展产业链。
松下是杭州经济开发区最早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进入下沙后,吸引了20多家电机、洗衣机、智能马桶盖、小型家电等供应链企业聚集在下沙,形成了松下产业链集群。仅洗衣机年产量就接近300万台,下沙基地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
虽然杭州从一开始就锁定了外资产业项目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强度的突破,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转型,注重大企业集团总部的吸引力,但从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来看,杭州早期的投资模式与外资扩张开放、民营经济崛起的背景、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沿海城市地理位置、省会城市资源优势等核心要素密切相关。
在核心招商引资方面,杭州高新区早期探索的科技创新转型模式尚未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杭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杭州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也正处于时代洪流推动下干边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国有集体经济民营化改革,杭州其他地区也在探索如何加强省会城市优势,增强国内吸引力。
正如张明光后来所说,“对我们来说,杭州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管理、投资、运营过程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适应国家趋势,探索我们自己的方式。”
然而,当时杭州招商引资的核心思想,如大平台投资、产业链投资、培育科技创新、强调人才服务等,在实践中已经萌芽并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后期招商工作不断完善、思路特色逐步明确的重要基础。
2000年,新世纪初,杭州的城市能源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沿海城市迎来了外贸的黄金时期。当时,杭州开始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随着城市建设和规划走出西湖,走向钱塘江。城市布局不断扩大,产业发展也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