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您提供信管家开户服务,交易手续费低至15美金每手。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联系客服

中国经济有望更快走出新冠病毒感染潮

时间:2023-01-03
浏览次数:154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2023年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持乐观态度,对中国经济的加速恢复持乐观态度。受访者认为,新年宏观调控政策预计将增加,2023年中国经济可能从第二季度开始显著恢复,无需过度担心通胀压力。2023年,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消费和企业需求侧的恢复进展,并注意应对外部影响。

本次调查,本报正式启动“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指数”为了观察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一季度至半年经济发展的期望。根据本问卷调查结果,2023年第一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指数”为40.22.比上赛季上升8.3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50条荣誉线。这表明,虽然经济学家对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的经济预期有所改善,但一般预计短期内经济很难迅速恢复。

具体来说,45.31%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将保持适度水平,42.19%的受访者认为,“偏冷”9.38%的受访者认为,“偏热”3.13%的受访者认为,“过冷”。

随着新冠病毒防治措施的不断优化,股票政策和增量政策的结合,以及基础效应对经济数据的支持,2023年经济稳定和复苏已成为普遍共识。然而,最近,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接踵而至。度过这一轮病毒感染还需要时间。增量政策尚未有效,短期内难以明显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势头。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峰告诉《证券时报》,新冠病毒防治措施优化经济调整短期痛苦不可避免,虽然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可能继续承受压力,但随着新冠病毒诊断高峰退潮,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在政策的有效照顾和刺激下,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望恢复,下半年可能迎来经济复苏的拐点。

在一些受访者看来,中国经济在新年的显著恢复可能从第二季度开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告诉记者,新冠病毒流行期过后,预计第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将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加快释放,消费、服务业生产就业将显著改善。总体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趋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也指出,当天气变暖时,广泛的金融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新冠病毒防治政策调整和居民收入结构改善引导消费者需求深度释放,整体经济发展良好。

回顾2022年,面对紧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整体经济社会形势保持稳定。大多数受访者认为,202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高于3%。其中,29.69%的受访者预计全年都会增长。GDP增6.56%的受访者认为,年增长率有望在3.2%-3.4%之间,23.44%的受访者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3.4%以上。

受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2022年年度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财新研究院副院长吴超明告诉记者,总体而言,年度投资方面呈现“基础设施制造业的支,房地产拖累加深”模式;消费端受新冠病毒短期影响,导致消费场景有限,企业利润下降推动失业率上升,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出口增长受外部需求加速放缓和价格支持减弱的影响。

展望2023年,中央财政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弹性强、潜力大、充满活力,长期良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和条件可以得到支持。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大幅下降,中国经济有望整体复苏,形成独立向上运行轨迹。

受访者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也持乐观态度。近60%(56.25%)受访者预计2023年GDP增长率将在5%-6%之间,32.81%的受访者认为将在4%-5%之间,另有9.38%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以上。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向记者指出,从2023年经济运行的宏观条件来看,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有基础和条件的。首先,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房地产对经济的制约程度将比2022年有所下降。其次,2022年经济增长将客观形成低基数效应。第三,中国通胀水平可控,稳定增长政策空间仍较大。在落实一系列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如果能有效提升社会心理预期和发展信心,中国经济有望更快走出新冠病毒感染潮,实现超预期修复。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2023年上半年的就业和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持乐观态度。近70%(67.18%)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有所改善;65.62%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信心将有所提高。

“随着经济运行的恢复,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2023年就业形势应好于2022年。”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健告诉记者,2023年稳定就业的重点是努力稳定增长,其次是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特别是对于就业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

对于民营企业信心的建立,苏健还表示,民营企业家信心不是“自来水”,没有开关阀。让企业家群体,老百姓的信心恢复建立,需要给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定心丸”例如,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制度。

2022年,面对新冠病毒干扰、海外主要经济衰退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因素,中国宏观政策在加强调控的同时没有“大水漫灌”,确保物价走势稳定可控。

对于2023年上半年可能出现的国内经济风险,超过一半(56.25%)的受访者仍关注国内新冠病毒感染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干扰。大多数受访者也重视需求侧的修复,担心房地产市场。56.25%、59.38%和59.38%的受访者的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可能恢复缓慢。

“预计扩大内需是2023年经济的重点工作。”高瑞东表示,新年将着力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有效改善内需。

受访者还关注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影响。调查显示,85.94%的受访者认为,应关注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56.25%的受访者关注地缘政治冲突的负面影响,54.69%的受访者强调供应链定向脱钩可能加剧。

温斌表示,2023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长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利率的不断显著提高,全球经济正在显著降温,中国的出口压力将超过2022年。出口增长放缓将拖累部分制造业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压力。

英达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还向记者指出,2023年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低于2022年,不排除全年持续下行的可能性。从历史趋势来看,一旦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进入负区间,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下降,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处于负值区间。

此外,对于2023年可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90%(90.63%)的受访者认为,下一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筑牢金融底线;70%以上(73.44%)的受访者认为,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盈利;43.75%的受访者强调,金融业需要进一步支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经济转型。

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告诉记者,新年需要关注的金融风险包括与城市投资和地方债务风险直接相关的金融风险,以及汇率、债券市场波动共振等风险。未来五年需要关注的金融风险可能来自经济领域传递给金融体系的供给侧风险,也可能来自政策性金融过度扩张带来的功能异化、流动性丧失和市场萎缩。

联系客服
我们的优势

极速开户

免费为您快速开通指定信管家平台账户

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我们开户,交易手续费低至20美金每手

多平台可选

提供多个正规的信管家平台选择适合您的平台

安全正规

精选正规安全平台,平台及配资机构均可在线查证